2006-08-23

記憶標本1998~2006
黃子欽的影像裝置展


記憶標本 1998 ~ 2006
在流動的記憶裡,一切都要消逝,一切都要無常流轉。快樂要變成痛苦,痛苦要快樂,我們無能為力,只能觀看。 如果問,記憶還在嗎?這就像拿出一張老照片,照片中是兒童時期住過的老房子,房門是半開的,屋裡是安靜而幽暗的,我們雖然無法走進畫面,但忍不住想敲敲半掩的門扉,看看那一天的那一個片刻,是誰在家?可是,原來屋子理的家人,會出來應門嗎? 記憶會如實的回頭,回應我們今天的每一個問題、每一個心血來潮的好奇嗎? 不會的!記憶流動無常,我們今天的探問也一樣流動無常。兩個流動無常在碰撞中所出現火花,這會是真實的東西嗎?這會是幻想的東西嗎? 這就是影像藝術創作者黃子欽的問題起點。他想用想像力去捕撈記憶。他想記錄自己一百種觀看記憶流變的方式。他虛構的想像力流變著,無常的記憶也流變著。透過他的感受,他提供兩者遭遇的場所。
 
子欽的作品,表達的是觀照記憶的方法。凡是觀照,我們總是彷彿與那個東西無關,彷彿隔著一段距離看著我們的喜怒哀樂。那個距離,既是透明的,又是固體的。好像某些感官可以穿透,但實質的身體卻永遠隔在彼岸。因為這樣,所以一切只能觀看。 所以,子欽要把一個個看似實質的影像,用一個個固體的透明物,包裹起來,彷彿是把記憶做成標本。他讓作品成為一種觀看,也讓所有看他的作品的人,進入一種觀看的狀態。 人,因為觀看,所以開始感覺一切都是流轉。而當感覺流轉起來,那些生命中已經忘記何時被埋入的心錨或石樁,就會因為擋在那裡,製造出水花和漩流,而被發現。而這個發現,也只能被觀看。 所以,當我們觀看子欽的作品時,我們不只是看作品,也穿透那些彷彿失去重力,被泡在透明固體中的影像,觀看到我們的記憶流轉,也觀看到我們的當下想像力,同時感受到,這兩樣東西在相互召喚著。
 
想像力與記憶如何相互召喚呢?一隻五歲時被我玩弄的獨腳仙,在想像力中,牠變成為了五歲的我,進入我記憶中曾經遊戲其中的樹林,尋找從來也不曾存在的果實。這樣的影像,動態的保存在透明的固體之中,像是幻象的放映機,被我們觀看著。 而那隻不知什麼原因死在我窗口的麻雀,我看著牠,我的眼睛彷彿就化身成牠死去的原因。我每看一眼,就好像又重新殺死牠一次。 一本從外觀上就知道它被無數次翻閱的老書,它的中心被挖空,定格在透明的固體中,我的眼睛成為無數之手,我的觀看,彷彿就是一直在翻閱它的內容,無法停止。 透過作品,跟那個已經不存在的記憶用想像的方式說話,這是視覺給我們的權力。而這個權力,也只是觀看。它像一個黑洞,一個走入任何一個世界的入口。
 
黃子欽 1970 出生於台南 1994 畢業於「國立台灣藝術學院」美術工藝系 個展 2006 《記憶標本》——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,台北,台灣 2004 《花園》——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,台北,台灣 2003 《固體記憶—扯平了》——聖界(樂團休息室),台北,台灣 2002 《固體記憶—黃子欽的影像裝置展》——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,台北,台灣 2002 《書的記憶》——誠品書店天母店,台北,台灣 2001 《不連續記憶體—櫥窗展》——誠品書店台大店,台北,台灣 2001 《不連續記憶體—拼貼展》——挪威森林,台北,台灣 聯展 2005 《第二屆台北公共藝術節—大同新世界》,台北,台灣 2004 平遙國際攝影節,平遙,中國 2004 《出神入畫-華人攝影新視界》——台北當代藝術館,台北,台灣 2003 《CO2文件展》——前美國文化中心,台北,台灣 2000 《移植再生—台灣當代紙上拼貼展》——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,台北,台灣 1999 《從觀看到解讀—台灣當代影像藝術展》(Taiwan Contemporary/Imaging Art1990~1999)」——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,台北,台灣 1998 《第七屆攝影新人獎得獎作品展》——恆昶藝廊,台北,台灣 1997 《第六屆攝影新人獎得獎作品展》——彩虹藝廊,台北,台灣 1997 《青年攝影家聯展》(Members of Young Photographers '97 Exhibition)」——韓國大邱市藝術中心,大邱,韓國 1996 《第五屆攝影新人獎得獎作品展》——誠品書店藝文空間,台北,台灣。

活動地點:
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(1樓展場)/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
活動時間:

95/08/19~95/09/13


聯絡人:黃麗珍
電話:2773-3347
傳真:2773-8779
E-mail:tivac@ms28hinet.net


文章轉載自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

沒有留言: